「盡力幫助每位求診者,讓他們有活力、快樂、健康生活」-陳洛醫師
我只希望幫人,沒想過當中醫
「你有冇興趣跟我學中醫?」中四的時候,我們家一直光顧的中醫師忽然問我。
我從沒有細想將來想從事甚麼職業,
只是希望能於工作中幫助不同的人。
成為中醫師並不是我的目標,
當時我甚至不知道大學有中醫這一科能修讀。
但自小我便討厭吃西藥,媽媽說我還是手抱B的時候便異常抗拒飲咳藥水,
反倒是許多人認為味道甚苦的中藥,我卻能輕易接受。
於是順理成章地,我便跟隨了這位中醫師學習醫術,一直到大學一年級。
病人不會照著書本去生病
成為中醫師,可說是誤打誤撞。人生或許有時便這樣,不一定需要轟轟烈烈甚麼從小立志,反倒是偶發性的事情促成了現在的自己。但我從沒有後悔走這條路,不如說愈走愈覺得適合自己,愈走愈找到自己的方向。
中醫課程需要修讀六年,其中會有一年半的實習期。雖然時間看似很長,但學海無涯,想要真正幫助病人必須要精益求精,因此畢業後我又修畢了兩年的針灸課程。
「病人不會照著書本去生病」是我行醫後最深的體會,因此每次會診也不能掉以輕心,即使普通如傷風感冒,每個病人的成因亦不一樣,他們都擁有不同的病機(指疾病發生、發展及其變化的機理),我們只能透過細細查問,了解其生活習慣,透過望聞問切才能對症下藥。
開藥後亦不是治療的結束
或許大家對中醫也總有一種印象,便是經常要「戒乜戒物」,雖然長氣,但我們依舊不厭其煩地嘮叨,只因為哪怕只有一刻,你們會記起我們的提醒,能「盡量」保重身體。病人能回愎健康,就是醫師滿足的來源。
當然我明白人生如果時常活在刻苦克制之中,未免太沒趣。我雖然是醫師,但首先也是一個人。所以當某位嬸嬸因困擾十多年的皮膚問題就診,在我這裡調理三個月後終於漸見喜色,有一天痕癢卻再度復發,她不好意思地說:「我……為食,食咗兩件燒鵝……」我沒有責怪她,只是問:「好唔好味?」她笑著說:「好好味。」
我微笑回道:「噉都好,唔係白受罪。」嬸嬸之前也很努力,所以身體有一定的穩定性,再吃一至兩劑藥便能回到原先的治療軌跡。
偶爾的小破戒,我認為不必太苛責,
她已經受苦了,我就協助她讓她能更好地堅持和復原就好。
成為健身教練?
為了自己能更好地治療病人,最近我去讀了健身教練的課程。治癒痛症病人時,我發覺有時單靠吃藥或針灸並不足夠,因為病人的肌肉不夠力量,這是很實際的問題。我透過教導一位落樓梯時總是膝蓋痛的患者做一些簡單抬腿保健動作,配合適當療程,現在他已能連續走五六級樓梯也不成問題,甚至愉快地和我分享最近自己開始打羽毛球,實在是令醫師為之振奮的消息。
曾愧疚過,更要積極令自己進步
別人都說佩服我不斷裝備自己的精神,認為我實在是「敬業樂業」,只有我自己知道,那是緣於過去一次悔恨的回憶。那是我還在讀大學時發生的事,當時公公因癌症已住院多時。媽媽著我不如替公公把脈,一方面讓我把所學的應用出來,另一方面也是想看看公公是否有任何異常。當時學藝尚未精的我只診斷出公公脈像浮動,
大概是感冒之類吧(剛巧公公昨天確實發了燒),這短暫的「診斷」時間便過去了。第二天,我卻收到公公去世的消息。後來我才知道,當時公公那種異常浮大的脈象被稱為「離陽之脈」,是陽壽將盡的人才會出現的獨特脈象。我並不是覺得要是自己能診斷出脈象便能救公公起死回生,我只是想,如果當時我已是一位合格的中醫師,我便可以讓公公在離開世界前,見到心愛的親人。要是當時的我已經懂得何謂「離陽之脈」,我便能建議做空姐、和公公感情很好的大表姐不要飛走,讓她能見公公在世的最後一面……
至今想起這事,我仍覺愧疚,無法釋懷。但我不打算只消沈於悲傷之中,公公這事讓我更明白醫者的責任,我希望自己能替病人預測可能會發展出的病況,讓他可以預防或是有心理準備面對。
譬如若把脈看見一個未有胃病的人胃脈較差,我會提醒他要注意飲食,所謂預防勝於治療嘛。
我是個小小的中醫師,
未必如急症室的醫生般
每日得面對生離死別或是救傷扶危,
可是我也希望在自己這一塊,
盡力幫助每一位來向我求醫的朋友,
讓他們健康有活力的快樂生活著,
這是我的渴望,
也是我的理念。